神經干細胞與腦外傷修復
目前,對發育中或成年中樞神經系統中存在神經干細胞(NSCs)的認識已較為肯定。神經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,其對稱分裂能力是其自身增殖的基礎,而其不對稱分裂又為其向其它細胞分化提供了可能;神經干細胞具有多向分化潛能,受不同誘導可以分化成神經元、星形膠質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。這些特性使得神經干細胞可成為CNS損傷后修復的理想細胞替代源。此外,神經干細胞來源相對不受限制,也可避開社會倫理的束縛。這些都為神經干細胞植入CNS提供了基礎。
神經干細胞在腦損傷時參與修復活動
很多報道證實,神經干細胞在腦損傷時會出現一定的反應,Tzeng等將溴脫氧尿苷(bromadeoxyuridine,BrdU):由于BrdU是一種DNA前體物質,只能被處于分裂的細胞所攝取,因此觀察BrdU標記細胞可以判斷該細胞是否有分裂的可能性。]注入腦部(刺傷大鼠側腦室上皮質)10分鐘后,在病灶區可觀察到小膠質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,并出現NFκB/P65(+)細胞激活,同時注射區和對側相應非注射區的SVZ/VZ源性神經前體細胞均出現BrdU的強標記。結果證實,雙側大腦半球SVZ/VZ源性神經前體細胞在單側腦損傷后均會出現DNA合成,提示NSCs在腦損傷時參與修復活動。Zhang等發現,C-kitR及其配體干細胞因子(SCF) 在CNS損傷時有表達。SCF能調節大鼠小膠質細胞的功能。他們以大鼠穿透性腦外傷為模型,通過免疫組化和原位雜交來分析SCF/C-kitR表達,結果發現,傷口鄰近的小膠質細胞的C-kitR表達升高。
Levine等研究發現,少突膠質前體細胞(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,OPCs)除了可以提供一個少突膠質細胞庫外,在腦干迷走神經背核的運動神經元、受弱毒性假狂犬病毒(PRV)感染時,尚可發生反應,表現為 OPCs立即靠近感染灶。其特點是:①胞體用NG2抗體染色加深;②病變更明顯;③病灶區胞體出現絲狀偽足。這些改變在早期就出現,且與運動神經元中的病毒抗原相伴出現,少數OPCs還包含有病毒抗原,提示OPCs在腦受損時會出現很強的反應,進而對腦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。
Tada等用離子輻射方法照射大鼠腦,180天后觀察到,室管膜下(SE)增殖,形成的細胞總數及其中可增殖細胞數和未成熟的神經元數均下降。且輻射劑量越大,神經干細胞受損越多。提示正常SE的形態結構及功能有賴于神經干細胞的維持,當受到照射后神經干細胞不能再構建SE。結果從反面證實神經干細胞對腦損傷修復是有益的。 |